2016-12-13 10:52 清科研究中心
大中华区著名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海外16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6年前11个月全球共有231家中企上市,合计总融资2714.25亿人民币。其中,182家中企在境内市场融资1243.89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下降5.2%,18.9%。49家中企在境外市场融资达到1470.36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分别同比下降11.4%、27.9%。2016年前11月中企上市融资额及数量较2015年前11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15.5%、11.2%。其中,VC/PE支持的中企在全球上市共计143家,上市数量同比下降4.7%;143家中企共筹资1980.46亿人民币,融资额同比上升41.9%。新三板市场方面,截至11月底累计挂牌企业达9764家,总股本达到5569.31亿股,流通股本2250.26亿股,总市值已达37451.18亿元。2016年前11月新增挂牌企业数量4635家,同比去年同期新增挂牌数量增长64.8%。
中企境内外上市同比下滑,受“邮储银行”上市影响,境外市场平均融资额增高
2016年前11个月,共有231家中企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714.25亿人民币,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1.75亿人民币。2016年前11月中企上市数量及融资额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15.5%、11.2%。
从上市市场来看,2016年前11个月,中企在境内上市数量远超境外市场,但总体融资规模略低于境外市场。境内市场的平均融资额与境外市场有较大差距,仅达到境外市场的二成。具体来看,境内方面,182家上市企业融资1243.89亿人民币;境外方面,49家中企赴海外上市,合计融资1470.36亿人民币。
就平均融资额来看,境内市场平均融资额达到6.83亿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额下降14.4%;境外市场平均融资额达到30.01亿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额上升22.9%,主要受“邮储银行”首发融资额高达496.8亿人民币影响。
中企海外上市同比下滑,银行股集中上市,带动金融行业融资额继续碾压其它行业
2016年前11个月,共有49家中企在海外7大交易所上市,49家中企融资额合计1470.36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1.4%、27.9%。但就季度来看,2016年第三季度,中企海外上市较前两季度有大幅的回升。
相较于2014年中企赴境外上市的火热态势,近两年中企境外上市活跃度有所下降。首先,其主要原因仍在于中概股在境外资本市场估值低于境内市场。2015年上半年国内A股的火热行情加速了中概股回归的决心,使得海外上市体量相对前两年有所下降。其次,国内资本市场在2016年发出的注册制改革等信号也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利好信息,虽然目前注册制已踩刹车,但未来的方向已定,只存在注册制到来的早晚问题,中概股境内上市的决心想必并未动摇。
市场分布方面,2016年前11个月,海外上市的49家中企分布于香港主板、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香港创业板、纽约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主板和韩国交易所主板七个海外市场。
具体来看,香港主板依然是中企海外上市的绝对主战场,共有37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1292.22亿人民币,分别占中企海外上市总数的75.5%和融资总额的87.9%;相较于2015年前11月香港主板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占比均有大幅下降,体现了海外上市趋于分散化的趋势。香港主板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高达34.92亿人民币,这归功于在香港主板上市的金融企业,主要包括“邮储银行”、“浙商银行”、“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天津银行”和“国银租赁”等,融资额均超过50亿元人民币,大幅拉升了香港主板的平均融资规模。此外,在海外其他证券市场,4家中企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资35.52亿人民币;2家中企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共融资1.35亿人民币;3家中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资95.52亿人民币;1家中企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资0.97亿人民币;1家中企在新加坡市场上市,共融资31.49亿人民币;1家中企在韩国交易所上市,共融资13.28亿人民币。
2016年前11个月中企在海外市场的最大一笔融资额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邮储银行”,单笔融资496.79亿元人民币,也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IPO融资额上市案例。
行业分布方面,2016年前11个月49家赴海外上市的中企分布在18个行业中。金融行业在所有行业里依然表现最亮眼,2015年以来,金融行业赴港上市热潮高涨,其背后是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业务布局需求的日渐增长,海外业务或将成为其重要的桥头堡。不少内地金融机构多年前已在香港设点拓展国际业务,通过上市进一步打进香港市场是从集团的发展去考虑,在港上市不仅以募资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以香港为平台链接海外业务。
具体来看,前11个月共有10家金融行业企业融资903.01亿人民币,分别占海外上市总数和融资总额的20.4%和61.4%。其中“邮储银行”、“浙商银行”、“招商证券”的融资规模均突破90亿元人民币,使得金融行业一家独大,平均融资额也突破了90亿人民币。5家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融资155.13亿人民币,融资额在所有行业中排第二;融资规模在100亿人民币以上还有物流行业,2家企业共融资121.54亿人民币。其余行业的融资规模均在100亿人民币以下,上市企业数量为1至6家不等。
182家中企境内上市,同比有所下滑,但季度环比回暖态势稳定
2016年前11个月,共有182家中企在境内3个市场上市,融资额合计1243.89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下滑5.2%、18.9%。相较于2015年股市的火爆程度,2016年前11月境内企业上市有所降温。但以季度来看,第三季度以来上市数量及融资额较前两季度有明显回升,2016年内整体仍呈现回升趋势。
其直接原因在于证监会为注册制铺路,对现有IPO在审企业审核提速。虽然注册制改革的推行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但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最终还是要实现,而实现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对目前IPO的存量企业进行消化。
与此同时,虽证监会于6月17日修改并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为规范借壳上市行为,打击市场“壳资源”的炒作行为,给“炒壳”降温,但并未影响中企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借壳上市行为,今年以来,尤其物流公司借壳上市案例不断,“顺丰快递”、“韵达快递”、“圆通速递”均先后通过借壳实现上市。
市场分布方面,2016年前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较多,分别为81家和66家,占境内上市企业总数的44.5%和36..3%。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融资规模最大,占中企境内上市总融资额的67.6%,共融资841亿人民币;平均融资规模高达10.38亿人民币,亦排在三大市场之首,主要在于在上交所上市的“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三角轮胎”融资额均超过40亿人民币,拉高了上交所上市企业融资额均值。深圳创业板的66家上市企业共融资226.24亿人民币,占中企境内上市融资额的18.2%;平均融资规模仅3.43亿人民币,为境内三个市场里最小。35家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合计融资176.65亿人民币,占中企境内上市融资额的14.2%,平均融资规模也较小,为5.05亿人民币。
行业分布方面,2016年前11个月,境内上市的182家中企分布于22个一级行业,金融行业依然表现突出。主要在于,今年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案例集中。金融行业依靠“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贵州银行”3家企业合计融得资金317.61亿人民币拔得行业头筹,平均单个企业融资额高达35.29亿人民币。融资规模在100亿人民币以上的行业还有,38家机械制造行业企业融资134.85亿人民币,20家化工原料及加工行业企业融资123.53亿人民币,19家建筑/工程行业企业融资130.08亿人民币。从平均融资额来看,除金融行业外,广播电视及数字电视行业的平均融资额位列第二,为14.40亿人民币;排名第三的是娱乐传媒行业,平均单个企业融资额为13.77亿人民币。
143家VC/PE支持中企上市,“抑价发行”&“估值溢价”拉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20日回报高涨
2016年前11个月,VC/PE支持的中企在全球上市共计143家,上市数量同比下降4.7%;143家中企共筹资1980.46亿人民币,融资额同比上升41.9%。可以发现,在前11月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均同比下降的情况下,VC/PE支持中企境内外上市融资额逆势上升,这体现了背后VC/PE支持的中企在资本市场的相对更强的融资能力。
具体来看,境内市场方面,119家中企融资806.49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占比83.2%,融资额占比40.7%;海外市场方面,24家中企融资1173.97亿人民币,上市数量占比16.8%,融资额占比59.3%。境内市场在上市数量方面大幅领先海外市场,但总体融资额仍较海外市场更低,且平均融资额仅6.78亿人民币,不及海外市场平均融资额48.92亿人民币,这也反映了海外上市中企在规模及体量上较境内上市中企更高的现象。
投资回报水平方面,发行时投资回报与上市后20日投资回报有较显著的差别。以发行价来看,2016年前11个月,143家VC/PE支持的中企获得了2.85倍平均账面回报,比去年同期水平下降25.0%。境内外市场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抑价发行现象,国内市场的回报在发行时相对低于境外市场。国内市场方面,深圳中小企业板账面回报相应高于深圳创业板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但回报差距较小。
以上市后20日回报来看,2016年前11个月,143家VC/PE支持的中企获得了10.22倍平均账面回报,较发行时投资回报水平高出2.59倍。境内市场方面,投资回报达到11.30倍;境外市场方面,投资回报达到4.25倍,境内市场回报显著高于境外市场回报。其主要原因在境内市场的“抑价发行”现象及上市后“估值溢价”双重缘由。国内资本市场在企业首发上市时往往抑价发行,上市后经过若干次涨停,估值回到市场平均水平,加之国内资本市场估值溢价现象存在,使得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回报偏高。而反观境外资本市场,市场估值泡沫相对偏低,上市后估值相对稳定,使得中企在经历了若干交易日估值趋于稳定后,境内资本市场回报相对境外资本市场高涨。
新三板挂牌数爆增至9764家,总市值已超3.5万亿元
2016年前11个月新三板挂牌情况持续火爆,截至11月底累计挂牌企业达9764家,总股本达到5569.31亿股,流通股本2250.26亿股,总市值已达37451.18亿元。2016年前11月新增挂牌企业数量4635家,同比去年同期新增挂牌数量增长64.8%,其背后在于监管层对于新三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拟挂牌企业信心增强,挂牌数量也在今年高歌猛进。
近两年来,新三板转板制度日益被提上日程,很多企业选择首先在新三板挂牌,随后转板的策略进行运作。尤其在今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健全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创业板相关制度,更为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发出了利好信号。
与此同时,新三板分层制度的落地以及“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方案”的出炉均表现出监管层对于新三板流动性改善的决心。随着2016年上半年全国股转公司正式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落地。但就目前来看,新三板的流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为改善市场流动性,监管层也出台了相关的措施,9月12日,《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评审方案》出炉,公布了私募机构申请条件及37条评分标准。私募做市试点正式启动,新三板混合做市制度或有助于改善新三板流动性问题。此外,2016年第三季度,国务院相继出台多次意见,支持新三板的发展及有关制度的完善。
注:从2015年第一季度开始,清科研究中心《中企上市研究报告》系列中的海外研究市场范围由原十三个扩大到十六个:包括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和AIM、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新加坡主板、凯利板(原新加坡创业板)、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韩国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主板、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其中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主板、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为新增加的三个市场,特此说明。
CopyRight @ 2002--2014 北京昱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00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