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强东卸任京东CEO之后,少有的一次高调“复出”。
11月下旬,京东三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刘强东发布公开信。他表示,京东要拿出100亿,自己出1个亿,给所有京东基层员工提高福利;同时,副总监以上高管明年降薪,幅度从10%到20%不等,职位越高降得越多。
一轮过去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人事变动随之进行。一些高管被点名批评,一些高管退休,也有人得到晋升。变动之大堪比2019年。
2019年之后,刘强东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他先是卸任京东集团总裁,然后又卸任CEO,同时从各大业务公司中卸职,交出手中的权力。与此同时站到台前的,是现任京东集团CEO、总裁徐雷。
但没有人认为刘强东真的放手。虽从台前隐身幕后,他的影响力,以及对京东的把控力,一直都在。而且,他随时可能回来,掀起一轮新的风暴。
每家公司都会有一个灵魂人物,大部分时候跟创始人的身份重合。这个人的为人和处事风格,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性格。京东如此,阿里、腾讯如此,拼多多、字节跳动、美团也是如此。
然而,过去几年来,一些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纷纷隐退。他们要么退休,要么辞职,甚至放弃投票权。刘强东退居幕后,不再高调;马云在两年前退出阿里董事会,已经很久了无踪迹;黄峥在去年卸任拼多多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陈磊接任,并放弃超级投票权;张一鸣在去年卸任字节跳动CEO,交棒给联合创始人梁汝波。
不过这只是故事的A面。故事的B面是,他们的影响力一直都在,以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而在一些特殊的关头,他们也许会回归。
围绕阿里、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这四家公司,聚焦创始人“离开”之后的这一年多时间,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谁是公司实控人?
2、业务干得怎么样?
3、还有哪些仗要打?
谁是公司实控人?
很多人会将CEO卸任视为交出权力的标志,那其实只是表象。也有人将持股比例视为最重要的筹码,大不了再算上投票权,但那也不能反映全貌。控制一家公司,门道有很多。
先来看京东。
2018年是京东的转折点,刘强东淡出京东台前,通过一系列密集的人事架构调整,卸任了大批职务,包括各大相关公司的总经理、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职位是京东集团总裁和CEO。
刘强东在去年9月卸任总裁,今年4月卸任CEO,接任者都是徐雷。徐雷是京东现在明面上的一号位,各大业务负责人都向他汇报。
不过,刘强东保留了一个头衔——京东董事会主席,也就是董事长。京东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是核心权力机构,徐雷直到去年接任CEO才进入京东董事会。
从权责关系上,徐雷虽然直接管理一众高管,但他要向刘强东汇报。权力还是掌握在刘强东手里。
所以严格意义上,刘强东从来就没有离开京东,更没有退休。他只是淡出公众视野而已,仍然可以随时出面管理京东。
相比刘强东,黄峥的撤退要更为彻底。
黄峥在2020年7月卸任拼多多CEO,去年3月卸任董事长,退出董事会。从职务上而言,他相当于放弃了所有管理权限。
不过黄峥在拼多多的股份很多。2018年拼多多上市时,黄峥持股43%,是绝对的大股东。而且黄峥的投票权也很多,曾高达近90%。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AB股设置,同股不同权,在决策投票时,1股B类普通股,可以代表10股甚至20股A类普通股。黄峥就拥有1:10的超级投票权。所以他即便不担任管理职务,也拥有占据碾压优势的投票权。
在卸任CEO时,黄峥把一部分股份捐赠给了一家慈善基金和拼多多合伙人集体,主动降低持股比例。卸任董事长时,他直接放弃了超级投票权,还把剩余股份的投票权委托给董事会。
如果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则来看,黄峥已经彻底放权。但事实上,这些规则可能并不适用于黄峥。过去,黄峥对拼多多的把控力,既不来自于头衔,也不来自于股权。
一位接近黄峥的投资人对深燃说:“黄峥核心圈的人非常少,他可能只信任几个人。”过去黄峥一直是拼多多唯一的决策核心,陈磊和顾娉娉负责传达指令,以及决策的具体落地执行。即便是隐身幕后,拼多多也不会偏离黄峥设定的航线。
阿里是用合伙人制度来控制公司。
在阿里,董事会之上还有一个合伙人委员会,这是马云在十多年前一手搭建而成。阿里合伙人通过控制董事会的提名权,掌控过半数席位的投票权,进而控制阿里最高层面的决策。
这个架构让阿里的核心权力集中在合伙人这个小范围圈子里,不用受到股份比例、职位的限制。合伙人来自阿里各大业务线的高管,根据其业务重要性、市场成绩,以及忠诚度进行排名筛选。
而在合伙人委员会中,有两位连续性成员——马云、蔡崇信,他们相当于是永久合伙人,是阿里真正的决策人。只要马云不放弃这个身份,他就能一直控制阿里。
2020年11月的蚂蚁集团事件之前,马云已经卸任阿里CEO,并退出董事会。蚂蚁事件发酵之后,马云淡出大众视野,阿里不再公布马云的持股比例。目前,尚未有消息称马云退出阿里合伙人。
字节跳动的核心人物是张一鸣。由于公司未上市,其股东的持股情况未公开。不过按照常理,张一鸣应该是个人股东中持股最高的。
张一鸣的放权过程同样分为两步。先是在2020年3月卸任国内业务管理职务,保留了“字节跳动全球CEO”的头衔。然后在2021年5月把全球CEO的位置也交出来了,联合创始人梁汝波接任。
在明面上,梁汝波是字节跳动现在的决策核心,国内外的业务都汇总至他手中。但张一鸣的影响力无时不在。
在过去两年里,这几大互联网巨头的核心人物陆续从台前走到幕后,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不论主动或被动,他们都从公开视野中“消失”了。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持着跟公司之间的联系。
CEO的头衔好放弃,但创始人的身份丢不了。或许只有到关键时刻,他们才会再出现。
业务干得怎么样?
黄峥隐退时,拼多多还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2020年7月黄峥卸任CEO,当时国内电商“三国杀”激战正酣,阿里和京东都派出精干队伍去抢夺下沉市场。美团、滴滴等巨头纷纷试水社区团购业务,百团大战一触即发。
在黄峥宣布卸任的次月,拼多多开始在武汉和南昌试点多多买菜业务,正式入局社区团购。这是过去两年拼多多最重要的一项新业务。
巨头掀起补贴大战,拼多多不计成本参战,一大批员工转岗至多多买菜,前往一线支援。在当年三季度,拼多多实现了短暂的季度盈利,但因为买菜业务的高投入,后续又再次出现亏损。
如今来看,多多买菜是社区团购大战的幸存者之一。巨头中最早入局的滴滴,四面出击的阿里,摇摆不定的京东,都没干过拼多多。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是现在行业最大的两个玩家。
在核心的电商业务上,拼多多依然迅猛。黄峥在去年3月卸任董事长时,拼多多宣布年活跃买家数达到7.88亿,超过阿里成为国内电商第一。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拼多多都是盈利的,仅三季度,拼多多的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如今来看,黄峥卸任没有对拼多多的业务造成影响。
相比之下,京东对刘强东的依赖要更大一些。
按照刘强东11月下旬在京东内部的一系列调整来看,他对京东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是不太满意的。这是他重新站到台前、启动人事变革的原因之一。今年一季度,京东的季度收入增速是上市以来最低的。当然,这有宏观环境的影响。
降本增效、聚焦零售业务,是京东过去一年主要在做的事情。
社区团购大战京东也有参与,但成果不佳。京喜拼拼从去年5月开始收缩,从一些省份撤退。京喜拼拼小程序显示,目前可提供服务的省份仅剩北京、河北、重庆。
京东CEO徐雷在今年一季报的电话会上说,京东未来更追求现金流健康,会对短期商业化发展不利的业务“关停并转”。
刘强东淡出的这两年,京东最大的动作是在资本市场。京东物流、京东健康相继拆分上市,京东零售也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刘强东向第三方基金会捐赠了价值约149亿元的京东股票用于教育与环保事业,首次成为“中国首善”。
另外,京东收购德邦物流,刘强东表态说要给十几万德邦兄弟缴齐五险一金,还要拿出100亿给所有基层员工提高福利。
在拼多多和京东各自的发展历程里,黄峥带着一帮核心团队做过很多项目,打败过很多对手,黄峥也经历过从幕后到台前,又转到幕后的过程,唯一不变的是拼多多始终凶猛。刘强东曾有几次试过放手,但每次都是隔几年又不得不回来,京东还是那个重视基层员工的公司,他们在刘强东口中也还是“兄弟”。
阿里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马云退隐对阿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时候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解读。
因为反垄断调查,阿里在去年4月被市场监管总局处以182.28亿元罚款。按照一位投资人对深燃的说法,反垄断对阿里的财务状况影响可控,但对员工士气影响很大。
在社区团购大战中,阿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打法,内部多个部门均涉及这块业务,但步调缺乏统一,品牌也让人混淆。在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占据主导优势的情况下,阿里买菜业务再突破难度很大。
降本增效也是阿里过去一年的关键词。不过阿里整体的业务基本盘还是稳健的,淘系电商依然强势,阿里云发展迅速,菜鸟物流还在增长。阿里一直在回购股份,截至11月中旬已回购约180亿美元,还有220亿美元的未使用额度。
字节跳动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征战。抖音在国内站稳脚跟,TikTok在海外一枝独秀,电商业务也投入很多资源在做。不过对于字节跳动而言,上市是一件紧急且微妙的事情。
去年5月张一鸣卸任CEO之前,字节跳动突然踩下一脚急刹车,宣布不具备上市条件。而此前字节跳动一直面临投资人的退出压力,也曾接触过投行。这给张一鸣退隐后的字节跳动留下了更多悬念。
总体上,巨头们在过去一年都面临宏观环境的挑战,但各自的境遇有所不同。竞争依然存在,只不过没有了硝烟。创始人的光芒犹在,但换了一种方式起作用。他们在不断调整中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哪些仗要打?
所谓铁打的老板,流水的业务。创始人隐身幕后,公司的业务还要继续推进。
社区团购大战之后,国内再没有哪个领域能让所有巨头重燃战斗欲望,直到出海的号角再次吹响。
海外市场被巨头们视为下一个业绩增长点。字节跳动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阿里的Lazada、速卖通,以及京东的物流设施,正在海外开疆拓土。
说来也巧,几大巨头的创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视野。马云是英语教师出身,很早就出国交流考察,阿里最早的业务是做外贸;黄峥是在美国读的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过两年,跟着段永平参加过巴菲特的午餐;刘强东在2013年“抛下”京东,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张一鸣在2015年出国调研,回来就组建了字节的第一支全球化团队。
如今的出海之战虽然不是他们直接带队来打,但基础是他们亲手打下的。
字节跳动一直想做电商,国内的抖音电商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电商平台,TikTok电商想在海外复制中国的成功,不过没有成功案例。相比轻资产的短视频业务,电商需要线下物流、在线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在海外都不是字节跳动的优势。
过去一年TikTok尝试过多种电商模式,除了已在国内验证的直播电商,还有面向欧洲市场推出的电商平台Fanno,目前都不算成功。字节跳动野心很大,全球化战略是张一鸣很早就定下的,未来也会持续发力。不过在电商赛道,字节跳动要走的路不会像短视频那样轻松。
黄峥在创办拼多多之前就曾尝试过跨境电商业务,后来战略性将重点放在了国内。如今,拼多多将海外市场作为接下来必须攻下的堡垒。
面向海外市场的新平台TEMU已在美国上线,杀进了亚马逊的腹地。之前在多多买菜建功立业的员工们,正批量转向TEMU业务,他们要在海外再复制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有一支最擅长打仗的团队,从当年跟阿里京东竞争,到从社区团购的巷战中杀出重围,再到远赴重洋做跨境业务,团队战斗力多次被证明。
阿里在去年12月调整业务架构,将沿用多年的2C (面向消费者) 业务和2B (面向企业) 架构拆分,重组为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两大板块。原2B业务负责人戴珊分管国内业务,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分管国外业务。
这一调整之后,阿里将海外业务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按照阿里的规划,要完成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其中接近一半来自海外。
京东的业务重点目前还在国内,目标是要重新聚焦核心的零售业务,其他无法产生现金流的新业务会进行收缩。今年10月京东刚关停欧洲业务,裁撤了东南亚的部分业务。对于拼多多和阿里正在布局的市场,京东短期内不会参战。
过去两年国内的互联网环境变化很大,互联网巨头们不论是在业务上,还是人事上,都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大佬可以隐退,但公司无法后退,不论是用户还是投资人,依然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公司的发展。
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只有不断前行,打更多的胜仗,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深燃)
<<返回列表页CopyRight @ 2002--2014 北京昱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00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