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业内瞩目的券商并购案棋至中局,中金中投的“相爱相杀”故事继续上演。
十年前,一位中投证券一级部门的总经理,打开邮箱只见满满20多封来自联合证券(华泰联合前身)员工的求职简历。十年后,他部下的员工纷纷发求职简历给安信证券等同城其他券商。
相似的场景,发生在不同时期两家被并购的券商身上,不禁令人唏嘘。不同的是,中投的实力现已不如当年的联合证券,近几年下滑得很厉害。正因如此,几位中投证券员工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也都表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中金公司受访透露:“目前正在中投实行营业部试点改革,推行‘以投资经理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模式,而投行、债券承销、机构销售交易等主要服务机构客户的业务都已经并入中金公司。”
投行等并入中金,重新面试定岗
自2017年4月,中金公司对中投证券的收购交易正式实施。如今一年过去了,外界对这场中央汇金撮合下的券商“婚姻”并购进展内情知之甚少。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双方多位内部人士,试图还原这场并购的真实面貌。
这场并购,目前在中金公司看来是“整合效果超出预期”,但对中投来说心情就比较复杂。最先给中投当头一棒的是,投行、债券承销等率先并入中金,人员全部重新面试,然后再决定去留和定岗。
一位中投员工A如此回忆:一开始,中金公司重新指派了人手,合并了审计部(又叫内审部)。而业务板块最先动刀的是投行和固收,不管是不是保代,一帮同事全部到北京接受中金的面试,关键是人家还不一定要你,相当于求职面试,心理上自然受到冲击。
“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本来优势就很明显,对比之下中投有的保代好几年都没一个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无法被录用。”另一位中投员工B则感慨,而中金的投行人员无论学历还是执业水平确实都是高标准,因此中投能被中金看上的就不多,而看上了的还得重新定级别,并且大部分都被降级处理。
这,也就导致了大量中投证券的投行和固收员工最终选择离职。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保代信息中,中金本来就有多达93名保代,现在注册在中投证券名下的保荐代表人仅有8人。
上述中投员工B透露,离职员工的赔偿方案已完成,近期会执行完毕。
过渡期后,中投投行、债券承销的业务,及人员等整体纳入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部。
据中金公司方面透露:“2017年大部分新增项目已基本在中金公司进行立项,存量项目由中投继续执行,新增与存量项目质量管控流程已由中金实质把关,大部分业务人员已转入中金统一管理。”
实行经纪试点,艰难转型财富管理
在业务上,目前还保留在中投证券的是经纪和资产管理等业务,这些作为中投的侧重业务保留,不过中金提出转型发展,以拓展双方业务合作与协同。
员工A在中投的工作年限很长,他耿耿于怀的是:十年前中投证券的“辉煌”地位,至少经纪业务排名在前十,而这些年一直在吃老本,由于中投原先部分管理层的不作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的排名甚至下滑到20名之外。
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邮箱场景,当年的中投还能成为联合证券离职员工的选择,而如今中投的离职人员简历都投到了安信等同城其他券商的邮箱里。
某中投证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一位老领导很痛心,即使中投证券不被合并,老本最多也就撑5年,然后会被市场慢慢抛弃。从这个角度看,与中金的合并未必是坏事。”
记者获悉,目前中金对中投经纪业务整合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推进营业部试点改革,转型财富管理。
不过这位营业部负责人也坦言,财富管理转型在方向上是对的,但中投原来以零售客户为主,虽然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处于前20,但都是小散户居多,按中金给出的十项业务考核指标,大部分都完成不了。
“营业部现在都接入了中金的晨会,中金的研究强,产品多而且确实比中投的产品更好”,上述营业部负责人表示,“不过中投营业部员工印的名片写中金需经过中金公司审批。”
经纪业务转型“六步走”
中金显然对中投的经纪业务转型,有着清晰的转型思路和很高的要求,中金公司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经纪业务整合“六步走”:
一是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经理激励机制,完成传统业务团队向投资经理团队的平稳过渡,并通过多种类型、针对性强的培训提升投资经理专业能力;
二是优化总部、分公司、营业部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推进营业部试点改革,全面推行“以投资经理为核心”的中金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三是积极推动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建设,对财富客户及大众客户提供差异化分层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体验;
四是加强产品分级管理,在审慎做好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采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私募产品及收益凭证,逐步构建出跨市场、跨区域、跨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谱系,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
五是优化创新研究咨询服务体系,依托中金公司强大的研究资源和品牌影响力,以客户咨询服务需求为中心,持续探索买方研究成果转化为投资经理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和模式;
六是采取灵活的业务策略,推动信用业务稳健发展,进一步丰富主经纪商(PB)等业务。
中金公司表示:“在转型过程中,会在组织机制、运营经验、产品、研究、系统等方面为中投侧重业务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利用中金公司财富管理、股票业务、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等部门的产品和服务资源,丰富中投证券客户服务手段;在营业部层面,通过投资经理对接指导、经验交流、共同拜访客户等形式,协助中投证券在客户服务模式上的转型,共享资本市场和产品研究服务、营销活动、培训等支持资源。”
经历整合阵痛,中投普遍降薪
无论怎么整合,中投实在避免不了整合的阵痛,员工普遍降薪和大面积离职已不可避免。
据了解,除了投行、固收并入中金实行面试打分,重新选择去留之外,中后台部门的员工在中金体系内本来职级就比较低,薪酬就更不如前了。
员工A无奈地笑道:“中投的老同事们见面,现在都互相调侃,后悔离开得太晚”。
2017年中金的年报披露,中投证券的职工薪酬为人民币13.19亿元,占集团该项支出的23.9%,包含了所有中投员工自2017年4月以来的薪酬数据。
这意味着,即使加上去年一季度的数据,中投员工的薪酬支出大概也就17.56亿左右,约占总数的31%,尚不足3成。而整个中金体系去年的薪酬支出是55.22亿元,同比增加了18.33亿元,涨幅高达49.7%。
据了解,2017年开始,中金就在中投证券建立市场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以中金的书面回应看,就三个原则:
业绩原则:薪酬与业绩挂钩,通过绩效评估识别员工贡献,并根据当年业绩及发展潜力体现差异性;
市场原则:进行市场对标,结合效率指标所处的市场相对位置,确定薪酬的参考值范围,注重薪酬市场竞争力;
历史原则:与过往年份有连续性、可比性。
中金表示,具体考核指标结合业务、岗位进行设定,并配合战略需要不断细化、优化。
两种文化冲突,五年内完成整合
这场并购中,中金的强势地位从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上至最早的估值,下至双方员工之间的沟通。
“从两个侧面就能看出,中投在中金面前是多么‘怂’。”中投员工A表示,“一个中金普通员工跟中投中层沟通工作的时候,就已经颐指气使,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另一个侧面是,中金员工给中投发的工作邮件都用英文,全文没有一个中文,这种外企文化与中投格格不入。用中投员工自己的话说:“中金就像是一个贵族,就算没落了也还是贵族,而中投就像是陈腐的老国企。”
但不管如何,自收购之日起完成整合的过渡期就只有5年。
目前,除了投行、固收并入中金,经纪业务、资管保留之外,自营方面中投证券的股票、固收自营业务已纳入中金业务发展框架,由中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中后台方面,总体上保持各自职能的稳定和相对独立。
中金公司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表示:“去年,双方推进内审、风险管理的垂直管理,统一管理口径和管控标准。统筹资产负债管理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以便充分利用公司资产负债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双方加强信息技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财富管理转型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金中投合并时间表
时针拨回2016年,当时已于2015年11月在香港上市的中金公司,正式成为了收购中投证券的最佳人选,而不是更早之前传闻的银河证券。
作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旗下中央汇金的全资券商,中投证券多次传闻要被整合上市,“中投系”控股的6家券商包括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中投证券、建银投资,也是在近几年才陆续开始上市或整合。
2016年11月4日,中金公司与中央汇金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投证券”)股权。
2017年3月8日,该并购方案受证监会核准,中金公司通过受让中投证券50亿元股权的方式设立子公司,中金公司注册资本由23.07亿元变更为39.85亿元。收购完成后,中央汇金持有中金公司58.58%的股权。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返回列表页CopyRight @ 2002--2014 北京昱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0010号-1